该网站对您的浏览器的支持有限。我们建议切换到Edge,Chrome,Safari或Firefox。

中医药:挂云帆济沧海(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

中医药:挂云帆济沧海(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李瑶 张曙霞

美国东部时间4月12日20点,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新西兰、巴西、印度尼西亚、中国等14个国家及地区的400多人,准时坐在电脑前,在美国针灸师协会副主席艾米·马杰的主持下,开始学习中医课程。

这是非营利学术交流平台“全球中医药论坛”组织的第一季第四期课程,主讲人是中国著名妇科专家王必勤教授。

网络另一端的学员,近70%都非华裔,两小时的讲课过程中,真实的案例和细致的疗法讲解让他们听得聚精会神、意犹未尽,会后纷纷向主办方和王必勤表达感谢,并“对中医药的价值有了更大信心”。

这样的论坛课程从今年1月份起,以每月1次的频率持续举办,不断吸引更多的外国针灸师及中医药爱好者参与学习培训。

类似的求知热忱,名老中医药专家杨国华也感触颇深。她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现在越来越多外国人对中医药学习感兴趣,而且“用英文教外国留学生时你会发现,他们绝大多数的学习态度非常努力非常积极,比如中医讲气机阻滞有气瘀气雍气停,会要求老师精准解释每一个词,非常好奇背后的理论、文化”。

这些情况,正是中医药海外热的缩影。

近年来,中医药“走出去”持续升温,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及国际抗疫形势推动下,一批中医药技术、药物、标准及服务真正走出国门,服务当地。

▲2021年6月9日,针灸课助理教师达伦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给同学们讲解人体穴位知识。新华社记者 陈诚 摄

 

乘风出海

2001年,郑晓龙执导的电影《刮痧》上映。影片讲诉了生活在美国的一个华人家庭,由于孙子发烧闹肚子,爷爷就用刮痧的办法给孙子治病,结果刮痧在身上留下的痕迹竟然成为了家长虐待儿童的证据,导致儿子被美国警察抓走,官司缠身,丢了工作。

影片细腻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和中西医诊疗差异所造成的误会,引起了不少海内外华人的注意甚至共鸣。但那时,恐怕很多人都无法预测到,时隔20年,刮痧这种“神秘的东方力量”已经在海外悄然走红。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在YouTube上“gua sha”相关的视频最高播放量近千万次,TikTok上#gua sha相关的标签也有近3000万的搜索量,相关话题浏览量接近4亿,搜索引擎上相关的词条多达800多万。

“中华养生神器”近年来在海外圈粉无数,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强调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紧密相关。

自2016年起,我国每年都在出台针对中医药的相关利好政策,包括推动医联体强化、新药申报审批减免/加速、中药材规范、人才建设等,尤其是《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政策文件的推出,不仅加速了中医药行业的发展进步,更为中医药出海送去“东风”。

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全球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40多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已有103个成员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针灸银针。新华社发 拉赫尔·帕特拉索 摄

一位中医药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过去几十年里,针灸、推拿和中药材在海外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突破。

比如,学术研究方面,世界卫生组织陆续颁布的《针灸穴名国际标准》《针灸临床研究指南》《针灸基础培训与安全规范》《针灸穴位定位标准》等标准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柳叶刀》《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年鉴》等权威医学杂志也已刊载针灸临床研究等中医药论文。

市场接受度方面,以美国为例,美国是除中国以外目前拥有独立执业资格针灸师最多的国家,近4万名针灸师中约有六成非华裔。“美国3.3亿人口中差不多半数人口都接受过针灸服务。”上述业内人士说。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医药产品中药进出口额达63.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42.8亿美元。虽然这一数据与国内中医药市场总体规模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但就海外市场而言,还是实现了6.6%的同比增长。

“不仅如此,中药在欧洲、北美等市场虽然多作为膳食补充剂受到欢迎,但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药品形式注册。”一位长期关注中药出口的分析师告诉本刊记者。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不仅在我国疫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也积极为海外抗疫贡献力量。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介绍中医药诊疗方案,向10多个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医药产品,选派中医专家赴约30个国家和地区帮助指导抗疫工作。

与此同时,中医药领域的出口贸易和中外合作也在持续深入。根据近两年发布的《关于支持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文件,“十四五”期间,我国多部门政策合力大力支持中医药服务出口贸易发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设30个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等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

多位医药界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在未来,尤其是伴随着全球抗疫工作的推进,会有更多国家考虑尝试中医药治疗的方法。并且,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医药在为全球抗疫提供“中国方案”的同时,也为其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提供契机。

 

古老而先进

尽管中医药已具备走出去的基础,也取得一定成绩,但国内外依旧存在许多关于中医药的争议。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推进中医药“出海”事业?

“无可否认的一点是,中医药在治疗疾病上有其独到之处。比如针灸,它不需要借助药物就能实现一些疗效。”杨国华告诉本刊记者,从她大量的临床经验及研究来看,中医药不仅能调理一些慢性疾病,还能治疗一些甚至是西医目前都没有独到办法的疾病。

“中医药虽然古老,但它的一些理念是非常先进的。”在世界中医药大会第三届夏季峰会暨大健康博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如是说道。

张伯礼认为,中医药“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养生保健、复方治疗”等理念和方法,与现代医学的人与自然和谐、系统生物学、个体化诊疗、预防医学及组合药物等新发展方向具有相通之处,中医学虽然古老,但理念并不落后。

▲2022年2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药剂师根据处方复核中药。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张卫东也表示,中医药很多理念为现代医学的预防手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比如“上工治未病”就是告诉大家预防很重要,与现在提倡注重体检理念一致。

“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天然药。”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告诉本刊记者,中医药就是中华民族的天然药,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对内有利于促进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助力药农脱贫增收,对外有利于为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做贡献,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不过,石学敏也认为,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中医药也要结合当前先进的各种外部条件与时俱进。张伯礼认为,中医药学的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就能产生原创性成果。

比如,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带领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是用现代科技发掘中医药伟大宝库的成功范例。

▲屠呦呦。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石学敏认为,综合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科学手段研究中医药配方的组合性、成分、组织作用等,实现有理论、有研究、有准确治疗作用的“现代中药”,“把我们民族的医药现代化”。

石学敏还提及,当前,中医药在海外基本只能作为保健品、膳食补充剂,无法以药品形式注册,关键在于尚未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及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加快中医药的现代化,有助于中医药更好地进入国际社会、获得海外主流认可。

在北美、欧洲和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平台Healoonow创始人高源给了本刊记者这样一组数据:

仅针灸一项中医药服务,在海外市场年服务产值规模就已达100亿美元,2018年美国市场针灸服务年产值为30亿美元;2020年美国膳食补充剂市场的整体规模达到440亿美元,全美超过800家相关生产企业供应超过6万种膳食补充剂,消费人数超过2亿人。

石学敏也提到,随着世界老龄化趋势增强,老年健康需求越来越高,加之信息产业从业人员高发的腰椎病、颈椎病引起的脑中风等病症风险愈加明显,中医推拿按摩等疗法的应用群体在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中医药出海还处在初级阶段。”高源说,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医药行业面对的海外市场是一片蔚然蓝海,大有可为。

▲2020年11月10日,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贾文成(左二)在指导陕西中医药大学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何欢(左一)、马文轩拔火罐。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

虽然中医药出海发展成效斐然,但目前,仍有部分业内人士持有这样一个观点:中医药“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认为日本和韩国在海外中医药产业化方面,走在了前头。

对此,石学敏向本刊记者表示,近些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在一些中医药行业先进企业的带领下,中医药出海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出海是一项长期工作,“过于焦躁狂躁没有必要”。

杨国华也告诉本刊记者,我国地大物博,在中药材产地及资源上的优势无人能出其右。前些年韩国、日本确实通过进口我国高质量中草药,结合中医古代名著汉方和先进的制作工艺,形成了以颗粒剂为代表的汉方药,占领海外市场,但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也开始了中草药的现代化制作工艺探索,如今已迎头赶上,发展迅猛。

国药集团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奇飞告诉本刊记者,目前党和国家大力支持与扶植中医药产业,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整体处于稳步且螺旋式上升的态势。行业内一些人之所以有“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的说法,主要还是对于中国整体中医药的发展并不了解,甚至说有所误解。

“在中药的研究及商业化方面,确实日本、韩国起步较早,也有自己的特色,很多方面值得中国企业学习。但从目前国际贸易角度看,日本、韩国本土消费之外的市场,我们中国的占比一直遥遥领先,比如在美国基本看不到日本、韩国产的中药产品。”胡奇飞说。

不过,包括胡奇飞在内的多位受访行业人士也提醒,中医药出海确实存在文化差异、医药理念、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挑战。

“除非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否则一般很难理解中医理论和中医文化。”杨国华说。

河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庆友也谈到,中医药产品走出去,关键在于要让中医药文化先走出去,让中医药文化和治疗理念被海外人士广泛接受,中医药产品自然就更容易打开国外市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组长、中科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认为,中西方文化不同,发达国家并不是都能接受中医药。抗疫国际合作视频连线就采取了从民间入手,在社区以补充医学、替代医学方式进入,从华侨医生、华人开始铺开的思路。

“中药缺乏能使西方国家认可的统一科学标准。”许庆友说,在我国抗疫中,中医药的有效性已被证明,但中医药体系和西医理论体系差异较大,因此中医药在西方主流医药市场一直未能被接受。

在许庆友看来,中药是多靶点干预,一般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复杂,无法在西方现有的理论下检测清晰,这也是中药难以通过外国药品审批,或者获得国际注册药品市场认可的原因所在。

胡奇飞也告诉记者,与针灸、推拿不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要求中药产品先注册,才可以有合法的地位在当地进行销售,“但是,在整个注册流程中,中药企业往往会面临花费不菲、时间很长的问题,为企业产品出海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杨国华认为,除了上述情况,中医药出海还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我国中医药外向型人才储备缺乏,尤其缺乏高端外向型、复合型人才资源,不利于支撑海外市场需求。

石学敏补充表示,我国西医人才培养渠道广,既有各医科大学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又云集众多国内外知名医科大学、研究院高等人才,相比之下,中医药人才培养相对单一,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人才就是种子,只有我国中医药人才走出国门,去发芽、去传播,中医药才能真正在世界各地扎根开花。”石学敏说。

▲2021年6月1日,山东科技大学的留学生在中医体验馆识别中草药。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海外服务生态亟待建立

针对中医药出海面临的困境,在顶层设计出台一系列相关规划和支持举措的鼓舞下,中医药界已在自身感召和外界寄望之中,开启了新的思考与尝试。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主任于志斌认为,考虑到海外国家传统医药的法规制度各不相同,为我国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企业可以通过海外投资,产业落地,与当地传统药融合发展等方式,实现中医药海外本土化。

胡奇飞结合自身企业发展经验认为,在中医药基础研究方面,比如中医治病救人的机理、中药产生作用的机制、药理药效学方面的科学研究、中药产品的国际标准研究等,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这样,就不仅仅是用疗效结果说话,而是同时以全过程的科学研究作为强大的科学支撑,来为中医药在国际市场发声。”胡奇飞说。

他告诉记者,中医专业人士是目前或者说5到10年内中药国际化的核心抓手。通过以医带药模式,一方面可以大力提升药品贸易,同时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得到和享受到中医药为健康带来的帮助。只有足够多的当地人接受中医药才是真正的中医药国际化;另一方面,足够的市场需求又可以推动所在国家管理法规的完善,为中医药真正走进去、走上去创造条件。

高源则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过去几十年中医药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中医药服务发展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海外中医药服务的整体生态没有形成一个完整闭环。

在她看来,全球市场任何一个成熟的医疗服务体系都应该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供应端,即医药产品即服务提供者;二是需求端也即用户端,指病患或亚健康人群;三是支付方。

“一个成熟的医疗服务生态要想形成良性运转,必须由这三方共同参与,缺一不可。但据我们长期的市场调研和一线实践,目前中医药服务在海外显然还没有这样的闭环。”高源说。

从供给端能力来看,以目前中医药出海的主要市场之一——北美市场为例,其中医药服务的供给力量仍旧薄弱。“全美没有综合的中医医院,只有上千家中医诊所,而4万名执业人员中,能提供专业中医药服务的不足1000名。”高源说。海外中医药人才如果不足,以医带药的中药销售模式就很难在海外市场落地。

另一个核心症结在于,就连接供需两端的支付方来看,目前海外市场尚未有解决中医药服务支付问题的方案,换句话说,缺乏保险覆盖中医药服务,大部分海外用户接受中医药服务,只能自费、不能报销。

“在海外市场尤其是像美国这样医疗高度发达的市场,不解决中医药服务的支付问题,中医药根本无法和西医药甚至包括其他医学形式进行公平竞争。”高源说。

但要突破这样的商业模式瓶颈,仅靠产业链上的某一环节,譬如一家药企、一间高校或者一个医院点对点地支持,都难以实现突破,且所耗周期难以估测。

对此,部分中医专家、中医药产业、互联网产业人士均向本刊记者提及,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实施的《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下,中医药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近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系统、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健康信息平台建设、远程医疗服务平台等的“互联网+”中医药服务建设惠及民生,一批新业态也被催生而出。

高源说,“我们(Healoonow)通过几年在海外市场的深耕,摸索出很多中医药生态服务运营经验,从实践结果来看,生态运营的互联网平台模式可以说是目前中医药服务在海外落地和全面开花的一条‘捷径’。”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可以参考国内部分推进经验,让中医药在出海过程中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平台化的思维和运营模式,驱动整个中医药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协同效应,找到中医药服务标准化、规模化的商业路径,在海外建立起完整的中医药服务生态闭环。而且在此生态的基础上,在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同时,也可以对外传播中医药文化,吸引并培养中医药人才。

▲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首钢园区健康卫生服务展馆中展示的中成药(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创新、人才、资金,缺一不可

打铁还需自身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中医药要想乘风踏浪海外市场,首先要蓄积好自身实力。

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出建设高水平中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加快中医药开放发展等十大任务。

本刊记者注意到,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了积极探索。

2022年2月,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与珠海横琴新区自贸片区协同联动,构建以济南产业资源为前端、横琴政策为中端、澳门海外推广为后端的中医药出海发展新模式,在推动两地中医药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同时,助力济南中医药海外推广、研发转化和人才流动。

再早些时候,2021年12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就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海口签订了关于促进中医药在海南自由贸易港传承创新发展合作协议。海南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将努力让中医药搭上海南自贸港的“便车”,把海南打造成“中医药走出去的窗口”。

中医药的发扬光大还离不开科研创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表示,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加强研究论证,总结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理论诊疗规律,组织科技攻关,既用好现代评价手段,也要充分尊重几千年的经验,说明白、讲清楚中医疗效”重要指示精神。

“一是在确保临床救治的前提下,借鉴青蒿素的研发经验,围绕疗效、机制、机理和有效成分,开展多学科的联合攻关。二是加强国际抗疫合作,在全球视野下组织开展中医药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提升中医药参与国际抗疫的贡献度。三是丰富中医药治理新冠肺炎的手段,关注预防、治疗和康复不同时期的有效方药。药食同源,中医药联合疫苗等相关领域,全程深度参与疫情防治。四是关注交叉学科的发展,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推广。”李昱说。

人才更是发展创新的关键。石学敏认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不能依靠单一机构单一力量,需要联合国家医疗、教育、科研各部门、机构共同发力。在加强中医药科技人才培育的同时,还应注意高端学术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

杨国华表示,参考国内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在海外系统地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队伍短期内难以见效,但可以通过专业的第三方平台,对有强烈学习意愿的海外中医诊所从业人员,结合其日常从业需求进行培训,快速提升其专业水平。“这可能是最快捷的一种方式。”

胡奇飞、高源等产业人士则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可推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向产业、企业提供国际化人才培养通道,培养全面综合性中医药人才,既满足国内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又适应海外市场发展需要。

一位关注中医药行业多年的投资圈人士告诉记者,除了创新、人才,中医药产业的发扬光大还绕不开资金问题。

高源认为,当前中医药“出海”处于初级阶段,开拓创新市场需要容错空间,周期较长。希望相关部门综合评估经济效益、公益性、战略性等多方面因素,对于出海企业,在进出口贸易、税收和融资等方面出台系列扶持政策,以更好地助推中医药产业在海外发展。

胡奇飞也提出,希望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建立更加完善的激励和优惠政策,譬如贷款、融资、专利补偿等,鼓励企业加大对中药复方药物国际化的投入,并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相关研究。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合作,通过设立国际合作项目及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促进国际合作研究和产品注册;也可考虑建立国家层面的推进机制和服务平台,政府有关部门协助企业对接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建立不同层面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关系。

石学敏认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无论是面向国内还是面向国外,都要有“国际眼光”。他建议,通过管理部门监督和良性市场机制作用,从中药材源头抓起,提高药材质量。“建议国家通过相关部门牵头,加强对中医药产业企业高管的指导培训,提高其国际标准、国际续期意识,打破思维局限,放眼国际发展。”

他还认为,我国要加大推动建设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的支持力度,为加快中医药发展、加速推进中医药“出海”做准备;而学术界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参与的同时,要注意多从实际发展需求出发,供给教学、医疗、科研单位及医药企业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从产业发展全局来看,中医药产业链条长,环节多,面临的出海情况复杂。不过,多位受访者均认为,要全面客观看待中医药出海进展,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成绩很显著,但种种确实存在的困境也在提示我们,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原文链接: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0782270

 

 

← 较旧的帖子